赛意超话上期主题


工业互联网下半场,


OT 与 IT从割裂走向融合





    嘉宾阵容    
李文贤
赛意信息(300687)
工业软件及物联子公司总经理
  • 参与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富士康SaaS架构搭建及落地,深耕软件行业二十余年;

  • 赛意信息作为国内工业管理软件践行者,16年以来聚焦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应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高端软件咨询、实施和集成服务


张燕聪
盛原成 创始人及CEO
  • 曾任职全球顶级的工业数字化公司西门子和PTC,主持过研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在工业数字化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 盛原成提供基于装备数字化开发协同PaaS平台,帮助工厂实现数字化乃至服务化转型

  • 代表投资人:赛意产业基金独家A轮投资;五源资本与赛意产业基金A+轮共同投资

李铁军
DataMesh 解决方案销售合伙人
  • 前施耐德智能制造咨询首席顾问,拥有多家外资大厂软件实践经验;

  • 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初创公司,DataMesh通过数字孪生+混合现实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 代表投资人:IDG资本,SIG海纳亚洲创投,联想创投

孙雨轩
赛意产业基金 创始合伙人(主持人)
  • 专注于面向大企业的应用软件和工业软件的早期投资;

  • 作为独家投资机构完成对盛原成的A轮融资

  • 通过赛意极致差异化的产融协同生态更好地布局SaaS产业未来


直播详情提炼

1
工业互联网提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孙雨轩
工业互联网能够为制造业带来什么核心价值?

「张燕聪」
中国制造业决定了软件场景,制造业庞大但市场仍然薄弱,也导致鲜见大型工业软件企业;
在工业4.0阶段,我们拥有了新机会:工业互联网能打通从研发端到制造端、服务端的链路,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李文贤」
帮助制造业企业走出数字化的迷茫,帮助企业梳理其核心价值;
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使制造与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大大提升了企业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综合成本。在市场红利褪去时仍能保持利润增长;
在制造工厂的执行端,工业互联网不光是机器替代人工,而是在整个工艺中全靠纯数字化传递并进行操作。

「李铁军」
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但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尽相同:
在工业互联网下半场挑战差异巨大,面对不同水平的工厂应选好赛道,标准化产品和能力以便快速响应工厂需求,对内提高效率,对外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2
OT、IT打通
是工业场景效率提升的下半场

孙雨轩
OT和IT打通解决了什么样的企业痛点,其价值有多大?

「张燕聪」
盛原成服务的装备制造企业层次参差不齐,但解决了他们相同的痛点 — 自动化。该痛点来自于C端需求的个性化,可见的形式例如:追溯产品(甚至零部件)、生产过程及操作人。盛原成通过设备IT化、生产自动化等方式,打通了OT和IT的链路,解决企业痛点;
OT和IT打通后,自动化设备升级为数字化设备,满足终端工厂的需求,并能标准化产品、降低成本、快速交付。

「李文贤」
OT、IT和DT融合后能大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企业可不断捕捉设备运行的动态数据,从而改善工业流程;
打通OT和IT能提升管理体验,工作场景实时反馈,提升管理价值。

「李铁军」
OT和IT融合后也能在整个机器上形成了多角度知识图谱,通过混合现实等手段将数字模型叠加在设备上,让企业更好地采集、分析数据并沉淀出经验,在远程操控、维修等场景具有重大价值。

3
OT与IT天然不融,
两者融合使命来自OT端

孙雨轩
OT和IT拉通的核心卡点是什么?

「李文贤」
OT人员和IT人员思维方式和技术背景完全不同,相互间沟通存在困难;
IT和OT的融合需要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场景,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

「张燕聪」
无人化场景的需求下,两化融合的使命来自OT端
IT变化演进速度很快,目前已经高度标准化和结构化。而OT的各大厂生态一直闭环发展,天然不愿意开放;
OT中的软件程序不够标准化、结构化和低代码化,交付完的设备对于甲方都是黑匣子,甲方无法实现柔性制造并进行改变;
未来的工厂应该将数字化设备作为基础设施,释放出装备的各项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其生产力。

4
OT和IT融合路径:
第三方厂商主推数字化进程

孙雨轩
两化打通有两类路径,一类是用EAP 的方式在工厂端做集成,另一类是设备出厂预装,哪一类效率更高呢?

「李文贤」
分行业和产业链来分析;
重设备、重资产的行业,如应用材料、家居等,厂商以设备为主导,逐步打通工业软件。而另一类行业涉及装备种类更多,会构建IoT平台或EAP打通设备;
部分产业链中有些重设备的行业逐步形成寡头后,中间也需要IoT平台或EAP打通设备,此时商业模式会发生变化,中小厂商会瓜分行业的细分门类。因此整个趋势是由散到聚,到达一定程度后,市场又逐渐分散。

「张燕聪」
装备出厂预装能大大缩短交付时间,因为后期实施时调研、破解、调试等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目前头部的厂商也在做数字化,但他们作为行业既得利者会动力不足,所以从商业化的角度看,第三方厂商更适合做数字化平台

「李铁军」
设备厂商很难做数字化平台,因为思维很难从供应链转向科技创新;纯IT公司也很难做数字化平台,因为工业know-how需要时间积累。数字化平台更有可能诞生于出身工业IT领域的跨界人才之手。

「孙雨轩」
装备企业盈利的核心是供应链,在装备数字化领域投入产出比不高,因此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平台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问题。

5
国内细分行业龙头拥抱数字化、
带动改革、制定标准

孙雨轩
OT和IT融合过程中,标准由谁来制定?

「李文贤」
各国国情不同。国外是几家企业为主导,牵头制定标准。但在国内,例如国企更倾向于自主研发,因此设立标准难以推进。

「张燕聪」
很多企业都在被动接受数字化转型,然而在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则主动拥抱数字化,因为他们需要一套标准化的生产力工具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装备数字化后,业态模式也随之改变,企业从卖设备转向为卖服务,从一次性交易转向长期合作。因为随着装备智能化程度提升,终端客户运维成本升高,需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李铁军」
从头部厂商带动改革并逐渐往下扩散;
现在的趋势是设备厂商的能力变得两极分化,对数字化转型没有动力的厂商沦为生产低端设备,而头部的厂商在努力追求数字化的方向,用数字化的手段打消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6
中国制造业发展离不开工业软件的崛起,未来已来

孙雨轩
以未来十年的周期看,国产工业软件在中国制造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会越来越重?

「张燕聪」
我坚定看好。未来5-10年在工业软件领域一定会出现类似于SAP的公司,从研发到制造、协同都能打通。这种创新的场景是由C端客户和产业链共同驱动的。

「李文贤」
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需要足够的土壤肥力(底层代码技术)、政府的政策牵引(国产化趋势)和资本市场的催熟(长周期投入)。从国家、市场、人才等层面,数字化是主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非常看好工业软件方向。

「李铁军」
首先,中国的工业市场很大,有足够的客户调试产品。其次,要花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客户的痛点,找准方向后更容易做成事情。最后,从人才的角度,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有足够的有知识的人设想各类数字化场景。再加上政府、产业界、投资界的支持,今天做工业软件的条件相较于过去已大大改善。


 本次直播核心洞察:

▶  工业互联网帮助企业向生产制造环节要效率
 ·  打通从研发端到制造端、服务端的链路,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融合,提升效率和质量,降低综合成本
▶  OT和IT的融合是工业数字化的下半场
 ·  满足终端工厂核心诉求:标准化产品、降低成本、快速交付
 ·  帮助不同层次、阶段的工厂满足C端个性化需求
 ·  业态模式升级:从出售设备转为出售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
 ·  捕捉动态数据、改善工艺流程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体验